想要在路跑賽場上跑出佳績,絕對不能忽略致勝的三大關鍵:策略、狀態與補給。
不要說我沒告訴過你,想要在路跑賽場上跑出佳績,絕對不能忽略致勝的三大關鍵:策略、狀態與補給。策略是指對比賽配速、競賽形式的思考。補給就是競賽過程中的水分與能量補充計畫。而狀態則是從有氧體能走入到競賽體能,調整到比賽當天的身心狀態。
這三個題目隨便挑一個講都是滿滿一大篇,然而,相較於策略、狀態這類變動性很大的題目,補給反而是比較能掌控、可控的討論。那我們就從補給下手了!補給策略之所以較容易掌控──你可以從訓練期陸續模擬,從而找到自己適用的產品、策略以及做出『滾動式調整』。
補給策略第一課:三個關鍵補給
所有的補給品,最主要的訴求 (成分) 主要是水分、電解質與碳水化合物。
一旦運動過程中補水較少,身體體溫會大幅上升,導致心搏提升,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。有一個研究是:在攝氏 22 度與 35 度的情況下,每小時運動的單人排汗量分別為 0.4 公斤與 1 公斤。兩者差異非常大。這也是為什麼,運動科學都強調不要在酷熱的天氣下運動。所以,如果無論是運動或競賽,不能只靠口渴的體感做飲水判定。
如果無論是運動或競賽,不能只靠口渴的體感做飲水判定。
身體的體液是由電解質與水份組成的,所有神經傳導、肌肉運動都必須有電解質才能運作。電解質也能幫助身體維持正常的水份含量與酸鹼值。如果電解質不平衡,水份含量與酸鹼度也會失去平衡,嚴重影響到身體內部、肌肉問題造成人體不適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總會把抽筋歸咎給電解質不足(失衡),這是其來有自的。
碳水化合物就是醣類,也就是儲存於肝臟、骨骼肌內的肝醣。食物吃進肚子裡之後會消化吸收並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肌肉內 (當然,也會以脂肪形式儲存在身體周圍)。肝醣是運動過程中會大量消耗的能量,運動開跑之後,會分解成葡萄糖提供給肌肉使用。以跑步來講約莫在 60-100 分鐘內消耗殆盡,這時候身體就會陷入委靡。在過去補給品不發達的時代,人們透過吃簡單的麵包、香蕉做補充,而在這個時代,我們有了能量膠!
補給策略第二課:從訓練開始認真吃
目前現有的能量膠都內含電解質與醣類,大部分的跑者都會搭配飲水時攝取能量膠,這就圓滿呼應了第一課的需求。但補給能量膠也有一份考究,你適合的口味與消化狀態。
各家品牌的補給品都有自己的口味、配方與劑量,同時,每個人對消化、吸收補給品的效率也有差,甚至有不少人攝取補給品之後會有腸胃問題。然而,腸胃是可以訓練的,特別是搭著日常的跑步運動而開始。
最好的策略是,在日常跑步中就開始讓腸胃適應補給品。譬如在周末的長距離課表(譬如基礎的 15 公里),一開始吃半包或一小口,觀察腸胃會不會不適、或是嘔吐感。慢慢地隨著距離拉長 (譬如 25 公里),可以攝取三到四包。
運動過程中,血液會流往肢端促進骨骼肌運動,那麼,流向腸胃幫助消化就會非常少。而攝取半包或是完整一包,就是去試錯,讓身體去學習『如何在維持運動狀態下,同步地把部分能量用於消化、吸收補給品』。簡單地說,補給品要從日常跑步開始磨合,找到自己的攝取策略。
最好的策略是,在日常跑步中就開始讓腸胃適應補給品。(圖片來源:GU官網)
補給策略第三課:甚麼時候吃最好
依照普遍耐力運動員的建議與經驗法則,每跑 30 到 40 分鐘 (或是 5 - 7 公里) 攝取一包能量膠,但如果是新手跑者,就可以嘗試先攝取半包。如果你已經透過第二課去訓練腸胃──重點不是跑步本身,而是訓練腸胃去適應消化能量膠──那你應該可以吃完整一包。
那麼,我們就進階到這一堂課。普遍一場馬拉松競賽,很多跑者都會帶上六到八包以上的能量膠,分別將它們擺在口袋、貼身的運動腰包,或是袖套內。當然的,你也可以不用帶上這麼多,或是減半攜帶──風險是當你疲憊或是能量耗盡時,就必須降低配速(強度)去完成比賽。如果你是專業競技運動員,身體的肌肝醣可以儲存最大量的肝醣能量,但大部分的市民跑者,身體內沒有足夠的空腔儲存如此巨量的肝醣。於是乎,帶著能量膠跑步就格外重要。
儘管參照市民跑者的補給策略,每 30-40 分鐘補充一包算是很好的方式,但透過第二課的自我馴化,應該可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補給策略。況且,其實能量膠的重點不是只有補充能量,也可以讓自己轉換心情。如果每跑 30 分鐘就吞一包能量膠,你會從身邊能量膠越來越減少而找到完賽的自信。不要怕吃,而是要謹慎地去吃。
每跑 30 到 40 分鐘 (或是 5 - 7 公里) 攝取一包能量膠,或者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補給策略。圖片來源:32GI 官網)
補給策略第四課:那我要挑甚麼產品
一般補給品會有不同的樣式,軟糖或是膠狀,以及可溶於水中的粉狀。膠狀如 GU 、32GI 品牌是最普遍常見的產品,而需要咀嚼的 32GI 軟糖除了補充能量外,咀嚼感也可以稍緩飢腸轆轆的飢餓感。粉狀產品則以是 Race On 水動能電解質液最為聞名。
膠狀的優點在於攝取方式簡單,但如果沒有搭配水分一塊攝取則會略為甜膩,實難下嚥很難吞。軟糖也有同樣的問題,但好處是咀嚼會喚醒意識,也會有『真正吃到食物』的感覺。粉狀產品則是結合少量的能量及電解質,只要配水吞服就吃下足量的電解質。
OK,那麼,果膠、軟糖或粉劑,請你選一個?重點不是靠想像去選一個,而是從第二課、第三課去摸索出自己適合的品項與方式。千萬要記得,補給的唯一原則是幫助你更快速度完賽、讓身體更有效率地移動,所以不是挑你喜歡的口味或愛吃的補給品,而是能有效用的產品
你是在比賽,而不是在郊遊喔。
32GI 軟糖除了補充能量外,咀嚼感也可以稍緩飢腸轆轆的飢餓感、喚醒意識。圖片來源:32GI 官網)
補給策略最後一課:夏天我要怎麼吃
補給策略無論是炎熱、寒冷都大同小異,唯一的差別是著重於比例上的變化。
炎熱的天氣,跑的過程中汗流夾背,跑者會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,哪麼,應該要同步提高運動過程中,但凡電解質與水分的補給量。這裡的建議是盡量不要一次大量補充,少量而多頻的補充方式是比較和善。大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很可能造成肚子裡都是水分,跑起來很難過,而大量攝取電解質,身體也不一定能完全吸收下來。當然,這同樣是可以透過第二第三課去練習的。
透過這五堂補給策略課,希望幫助你理解如何攝取、試錯,找到自己的競賽補給方式。每個人的生理條件與身體因素都不一樣,參照市民跑者的經驗法則很有用,但不一定最適合自己。所以要拿自己做一個 N=1 的運動測試,找到你的勝利方程式。
炎熱的天氣,電解質與水分的補給建議少量而多頻的補充方式。